自動生物熒光成像系統是一種廣泛應用于生命科學、醫學研究、病理學檢測和藥物開發等領域的實驗設備。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生物樣品內的熒光分子或熒光標記物,在特定激發光源的照射下,產生可被檢測的熒光信號,從而實現對樣品的定量或定性分析。以下是其技術原理及其工作流程。
一、成像系統的核心組成
1、激光源或光源:提供特定波長的光源,通常使用激光、氙燈或LED燈作為激發源。根據不同的實驗需求,激光的波長可以精準調節,以激發不同類型的熒光染料或蛋白質。
2、濾光片和分光系統:濾光片用于選擇激發光和發射光的波長范圍。系統包括激發濾光片和發射濾光片兩部分。激發濾光片選擇合適的激發光波長,而發射濾光片則用于選擇通過樣品后發射的光波長范圍。
3、光學系統:通常包括物鏡、透鏡和其他光學元件。物鏡負責將樣品圖像放大并聚焦到相機的傳感器上。光學系統的設計對于成像的分辨率、光學清晰度和光學效率至關重要。
4、探測器:常見的探測器包括冷卻的CCD(電荷耦合器件)或EMCCD(電子倍增CCD)相機,或高靈敏度的CMOS傳感器。探測器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從樣品發射出的熒光信號,并將其轉換為數字圖像信號。
5、計算機和圖像處理軟件:圖像采集后,通過計算機中的圖像處理軟件對圖像進行處理、分析和存儲。通常配有自動化軟件,可以自動執行圖像采集、樣品掃描、數據分析以及結果展示等任務。軟件還可以對圖像進行定量分析,提取熒光強度、形態特征、熒光分布等信息。

二、自動化成像過程
自動生物熒光成像系統的一大特點是其高度自動化。在實驗過程中,能夠根據預設的程序和樣品特點,自動完成圖像的采集、處理和分析,減少了人工操作的繁瑣,提高了實驗效率和精確性。
1、樣品準備與放置:生物樣品通常需要在玻片或培養皿上進行準備,并通過顯微鏡平臺進行固定。通常配有樣品自動加載和定位功能,通過機械手臂或自動平臺將樣品放置在顯微鏡下。
2、自動掃描:通過自動控制平臺和鏡頭,實現對樣品的自動掃描。用戶可以設定掃描區域、圖像分辨率、采集時間等參數,它則自動完成圖像的采集過程。常見的自動化掃描模式包括平面掃描、層析掃描(Z軸掃描)等。
3、圖像處理與分析:采集到的熒光圖像會進行圖像處理,去除噪聲、增強對比度,并進行熒光信號的定量分析。常見的分析內容包括熒光強度、熒光分布、標記物的定位等。軟件能夠自動提取區域感興趣的部分進行進一步分析,從而獲取更加精確的數據。
自動生物熒光成像系統的技術原理基于熒光現象,通過特定的激發光源激發樣品中的熒光分子,使其發射出可檢測的熒光信號。系統利用高靈敏度的探測器和精確的光學設備,將熒光信號轉化為圖像數據,通過自動化軟件進行分析。